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集团动态 > 行业资讯 集团动态 NEWS
夏日旅游业态重塑 “避暑+”产业链迎来机遇

作者:xhyee  发布时间:2023-07-31 00:00  浏览:232次    

截至6月30日,今年我国平均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为4.1天,比常年同期(2.2天)偏多1.9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与往年同期相比,华北东部、华东北部、华南西部、西南地区南部及新疆南部、内蒙古西部等地偏多5-10天,局部地区偏多10天以上。气候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气候变化导致的持续高温天气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对旅游业的适应和应对形成新的机遇与挑战。

夏日旅游业态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

避暑旅游市场持续升温。随着全球气温上升和夏季炎热天气的长时间持续,游客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海拔较高或气候较凉爽的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避暑旅游正成为中国夏日旅游经济的聚焦点。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对传统高温城市避暑旅游市场调查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传统高温城市的整体出游意愿达到94.6%,受访者中38.4%的居民计划出游2次,35.1%的居民计划出游3次;途牛旅游网数据显示,选择国内长线游的游客以避暑纳凉为主,如云南、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目的地,且以“避暑”“暑假”“清凉”“溯溪”为主题的出游产品预订量亦在不断攀升,彰显了避暑旅游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期发布的《全国避暑旅游发展报告》指出,中国避暑旅游及相关市场规模业已达1.2万亿至1.5万亿元。截至目前,各地区纷纷出台避暑旅游优惠政策,以优质产品、特色活动吸引广大游客,创新推出众多个性化深度旅行产品,以‘避暑+’思路,丰富新产品、新业态,并加强对新项目规划布局、产品体系、设施建设、保障措施的统筹,着力打造一批市场广泛认可的避暑旅游目的地。

暑期旅游市场结构和出游偏好发生变化。避暑旅游大数据分析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是避暑旅游高消费人群的主要输出地,重庆、成都、杭州、苏州等暑期高温城市消费者的避暑需求明显,亦是暑期出游人群的主要来源地;避暑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避暑游客主要来自省内及周边地区,以中、短程为主,譬如黑龙江、云南、山东、四川等,而经济相对发达且天气炎热的地区游客则以长途远游为主,譬如广东、浙江、北京、江苏等;游客对于避暑旅游时间长度的选择呈现集中化趋势,过半游客选择5-7天短期度假,且出游花费意愿较高;青年群体逐渐成为远途避暑旅游受众主力军,年轻化、高学历的目标市场特征,将给避暑旅游目的地带来全新的挑战,推进旅游目的地朝着创新、优质、深度方向不断优化改进旅游产品和服务;在避暑旅游目的地选择上,游客决策的关键因素主要是气候适应性,其次是出游花费、避暑资源吸引力、交通便捷性、旅游配套设施完善度。同时,与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相伴的往往是灾害性、极端性天气频发,加大了游客安全风险,对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防控、气象服务及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形成了压力与挑战。

以“避暑+”模式为引领的多业态融合趋势初步显现。在老龄社会发展、中产阶层增加、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等因素叠加影响下,避暑旅游坐拥老人、学生、教师和高温城市的数亿游客基础,推动供应端“避暑旅游+”链条不断延伸,逐渐与康养度假、户外休闲、城市旅游、研学旅行、亲子旅游、夜间经济等融合,形成多种业态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推动部分地区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和引擎。尽管如此,避暑旅游尚处于概念导入到商业实践的过程中,全国范围内品牌化、专业化的市场主体、平台及相关产业生态圈尚未成型,具有示范意义的避暑旅游目的地还在培育过程中,其经济联动效应未能得到充分释放。

避暑旅游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避暑旅游具有明显的旅居特征,避暑旅游目的地游客停留时间较长,有的甚至长达数月之久,因而避暑旅游者更像是旅游目的地的短期居民。然而,当前暑期旅游资源开发仍聚焦于观光产品和浅层次度假产品,自然优势与人文优势缺乏必要联系和结合,专项避暑旅游产品开发明显不足,公共服务与辅助设施设备亦亟待完善。以避暑旅游老年客户群体为例,随着老年人观念的变化和国家社保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来自一、二线高温城市的退休老人到乡村避暑度假时间往往长达一两个月,但面向大众的避暑旅游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难以从游客的异地生活出发,为避暑游客营造便利化的异地生活场景。同时,典型的避暑旅游目的地通常存在季节性断档,夏季高温人满为患、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负荷大、价格虚高、服务质量及游客满意度严重下滑,其他淡季则接待量小、管理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季节性供需矛盾凸显。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避暑旅游产品体系

发展气候适应型旅游业。发展气候适应型旅游业是推动避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气候适应型旅游业是指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和季节性变化,灵活调整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的需求和体验,实现目的地避暑旅游弹性供给。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多种举措,推动“气象+旅游”融合发展。一方面,培育“气象+旅游”融合发展产品。利用气象数据和预测信息,开发气象主题旅游产品;科学利用气候变化的机遇,发掘潜在的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多种气温敏感型旅游新业态,并通过与气象紧密结合,增加旅游活动的趣味性和独特性。另一方面,建立大数据后台,助力“气象+旅游”融合。建立气象预报预警系统,提高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完善智慧旅游服务系统,实施温湿度指数、寒冷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人体舒适度指数等旅游目的地气候舒适度指数发布制度,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推荐和服务,并通过大数据平台,有效地挖掘旅游气候资源,创新旅游气象服务机制,提升标准化水平和预警预报能力,促进气象与旅游融合发展。

妥善处理淡旺季关系。典型的避暑旅游目的地通常在淡旺季之间有明显差异,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断档,因而发展避暑旅游要处理好淡旺季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确保夏季的旺季恒旺。要提升服务保障能力,采用分享经济等整合社会资源,有序共享旅游目的地公共资源,盘活盘优闲置农房,满足市场需求,充分占领旺季市场份额。其次,要加强夏季市场综合整治,规范市场秩序,稳定价格水平,保障食品安全卫生,提高服务质量。最后,要加强淡季产品开发和营销。有条件的地区应加强产品开发,补短板,以文化赋能,打造特色产品,加大营销力度,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服务水平,想方设法吸引客源、巩固客源、扩大客源,强化淡季与旺季间的能量互动转化,实现淡季不淡。

注重社交休闲环境的营造。把握避暑游客的旅居特征,充分考虑城市游客正常的社交休闲需求,注重社交休闲环境的营造。为此,一方面,要尽量开放更多的公共生活空间,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交休闲活动,实现避暑旅居与当地生活联动,让游客在好山好水好环境里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享受避暑的乐趣。另一方面,以兴趣社交型户外休闲活动为切入点,如骑行、露营野餐、飞盘、徒步、溯溪、桨板等户外活动,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避暑旅游示范点,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构建较为完善的、多元化、多层次避暑旅游产品体系。

延伸“避暑+”产业链。发展避暑旅游不仅是对需求的深耕,更是对潜力的深度挖掘。要从时间和空间寻找动力,充分整合旅游及相关资源,开发多元化的避暑旅游产品,提供全链条服务,增加游客的选择和体验。一方面,以避暑旅游为导流,大力发展度假、康养等核心产业和避暑会展、避暑总部经济等组成的延伸产业,加强旅游目的地的有效供给,培育旅游发展的新动能。另一方面,培育一批资源价值彰显、市场广泛认可的避暑旅游目的地,如“天然空调”达古冰川、“乐享夏天”雅安避暑游、“六度清凉”峨眉山、达州避暑“凉”计,形成一批品牌支撑度高、资源整合力强的避暑旅游新业态,如避暑+康养、避暑+研学、避暑+夜游、避暑+节庆、避暑+赛事、避暑+文创等等。

完善应急处理制度。完善应急处理和游客安全管理制度对于避暑旅游发展至关重要。其一,完善旅游目的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处置,增加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提示。这意味着提供更详细的天气预报,包括温度、湿度、降雨量等信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天气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建立完善的游客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游客信息登记、游客人身安全保障、游客保险和医疗援助等措施。其二,加强旅游景区的监测和预警系统。识别并评估气候敏感型旅游资源的潜在风险,对于气候敏感型旅游资源,如古树名木、桥梁、村落、古建筑、遗址遗迹等,进行风险评估工作。通过科学的评估,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人工干预措施进行保护。



原稿出至于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打印文档〗 〖关闭〗  

上一篇: 近600件文物首次亮相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
下一篇: 中秋国庆假期 四川接待游客超5691万人次

新华海颐酒店集团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东玉龙街55号2楼
蜀ICP备18005524号-1
24小时咨询热线
4008274988
  联系方式
电话:4008274988
传真:028-86517096
E-mail:systemmaster@xhyee.net
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东玉龙街55号2楼
  通过以下方式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  新华海颐御垒山居  新华国际酒店  新华海颐花岛酒店  


Copyright @2016-2017 新华海颐酒店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8005524号-1 技术支持:思远网络